哥德音樂界

哥德搖滾死亡搖滾樂團最初並不多,像是包浩斯樂團(Bauhaus)、Specimen蘇克西與女妖仁慈姐妹
詛咒樂團(The Damned)、Southern Death CultAusgangSex Gang Children45 GraveUK Decay
The Virgin PrunesKommunity FKAlien Sex FiendChristian Death。其他有關的樂團有 Gloria Mundi
歡樂分隊(Joy Division)、怪人樂團逝者善舞、早期的 Adam and the Ants致命玩笑(Killing Joke)。

到80年代中期,樂團數量開始增加,也逐漸受到歡迎,像是 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Xmal Deutschland
The Bolshoi
Fields of the Nephilim。90年代更加彭勃發展,產生了許多新樂團。
歐洲的 Factory Records4ADBeggars Banquet Records 等唱片公司,與美國的 Cleopatra Records 發行了許多作品。
在美國紐約洛杉磯橘郡等地,出現了許多舉辦「哥德/工業之夜」的夜總會。4AD 旗下樂團的流行,造成美國也出現類似的唱片公司 Projekt Records。他們推出了一種被稱為 Ethereal Wave 的音樂,是屬於暗潮(Dark Wave)音樂的次分類之一。

1990年代中期,哥德在音樂上所參與的範圍從哥德搖滾死亡搖滾工業音樂EBM氛圍音樂實驗音樂
synthpop瞪鞋派龐克搖滾、1970年代的華麗搖滾獨立搖滾、到1980年代的舞曲。這個結果來自於次文化成員多樣化的喜好。

包翰斯樂團在2006年2月3日的演唱會

最近幾年,早期 positive punk 和死亡搖滾音樂開始復甦,作為對 AggrotechFuturepop 和 Synthpop 的反動。
Cinema Strange、Bloody Dead And Sexy、Black Ice 和 Antiworld 等演奏早期哥德音樂的樂團開始受到歡迎。
「Ghoul School」和「Release The Bats」等活動大力推廣死亡搖滾,「Drop Dead Festival」聚集了世界各地的死亡搖滾歌迷。
哥德和死亡搖滾的雜誌如《Drop Dead Magazine》,也幫助了其音樂的流行。

今日,哥德音樂在西歐地區極為盛行,像在波蘭的「Castle Party」音樂季,而德國,如「Wave-Gotik-Treffen」、
「M'era Luna」等大型音樂季,吸引了全世界數以萬計的歌迷。而北美也有「Chamber's Dark Art & Music Festival」等大型活動。


二十世紀的影響

哥德小說對哥德次文化的影響,可在許多詩歌及音樂中發現,雖然有些是來自於恐怖電影及電視的大眾印象。
特別是拜倫式英雄,是哥德男子形象的重要先驅。Bela Lugosi 所飾演的德古拉形象非常符合早期「哥德」的喜好。
他們被 Lugosi 其優雅、神秘的氣質所吸引。
有些人認為包浩斯在1979年8月發行的第一支單曲《Bela Lugosi's Dead》是哥德次文化的開端,
雖然其他更早的藝術電影運動也影響了哥德風格。
早期的知名人物有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的 Siouxsie Sioux 和詛咒樂團的 Dave Vanian
有些包浩斯的成員是優秀的藝術學生或活躍的藝術家。

一些早期哥德搖滾死亡搖滾藝人吸收了傳統恐怖電影的形象,並且從恐怖電影原聲帶中找尋靈感。
他們的聽眾則用適合的服裝及道具作為回應。
從 The Batcave 這間夜總會開始,盤旋的煙霧、橡膠蝙蝠、蜘蛛網等一些標準的恐怖片道具成為哥德俱樂部的裝飾物。
雖然最初只是開玩笑的將這些元素用在這些音樂或外表上,但隨著時間過去,樂團或其成員對此開始認真起來。
因此,憂鬱、超自然神祕學成為次文化中重要的元素。
1983年,由大衛·鮑伊凱撒琳·丹尼芙蘇珊·莎蘭登主演的吸血鬼電影《血魔》突顯出恐怖與哥德彼此的關係。
哥德搖滾樂團包浩斯也在電影中演唱《Bela Lugosi's Dead》一曲。
1993年,英國惠特比(Whitby)因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一書而成為英國最大哥德活動的所在地。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美國哥德式」故事《無頭騎士》(Headless Horseman),
華盛頓·歐文寫入《斷頭谷》中(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在1820年與《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一同出版.
記述抵達新大陸後黑暗、浪漫的故事。這故事是歐文在英國時,根據居住在紐約哈德遜河谷的荷蘭移民所描述知名傳說寫成。
雖然故事第一次改編成電影是在1922年,由威爾·羅傑斯(Will Rogers)飾演伊卡布·克萊恩(Ichabod Crane),
但故事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流行文化,迪士尼將《斷頭谷》與《柳林中的風聲》加入1949年動畫片《伊老師與小蟾蜍大歷險》中。
9年後《斷頭谷》成為受歡迎的迪士尼詩選電視系列(Disney anthology television series)之一。

雖然一直到1980年才拍攝第二部真人電影(由傑夫·高布倫主演),但到了1999年,導演提姆·波頓的電影《斷頭谷》開出亮麗的票房。
提姆·波頓藉由混合虛構、奇幻和恐怖的作品(如《剪刀手愛德華》、《陰間大法師》和《蝙蝠俠》等等)而聞名,
讓他有足夠能力去創造出一個童話故事般,但卻充滿黑暗和陰鬱的氣氛。波頓與迪士尼版本最大的不同是,
他給予克萊恩和無頭騎士一樣重的戲份。在原來歐文的版本中,無頭騎士(克里斯多夫·華肯飾)是一個黑森傭兵亡魂,
但波頓用了大量的傳統哥德式、可怕的、中世紀和宗教審判的意象,給予了無頭騎士生命力。

在整個哥德次文化的演變中,浪漫、哥德與恐怖文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腳色。
濟慈愛倫·坡洛夫克拉夫特波德萊爾和其他作家,其深色眼線及黑色裝扮成為哥德次文化的標誌之一。

新一波在文學上影響哥德界的是安妮·萊斯,她重新想像吸血鬼的概念。
萊斯將其筆下的角色描繪成在永恆與孤獨中掙扎,與他們矛盾或不幸的性別深深吸引著哥德讀者,讓她的作品在80到90年代十分受歡迎。
她的書在最近幾年被改編成電影,如知名的《夜訪吸血鬼》和《魔咒女王》(Queen of the Damned),
哥德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出現在電影之中。後者則牽扯到一些進入到21世紀後的哥德界中最新的變化。

之後的媒體影響

自從哥德次文化建立以後,哥德與恐怖小說的關係幾乎成了陳詞濫調,小說或電影中常有哥德角色。
舉例來說,漫畫《The Crow》直接描寫哥德音樂和風格。
尼爾·蓋曼受到讚揚的圖像小說系列《沙人》(The Sandman)中的 Dream 和 Death 兩姐妹影響了哥德的形象。
安妮·萊斯的系列作《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和知名的《黑暗世界》角色扮演遊戲,
特別是《吸血鬼:避世之血族》也提到了哥德音樂和文化,並助長人們對哥德的興趣。
日本動畫駭客任務賽博朋克科幻電影與《Shadowrun》紙上遊戲雖然與哥德無關,但也增加了對哥德界的興趣,
並促進了賽博次文化(Cyber Subculture)或工業/哥德融合音樂和工業音樂的流行。

美國電視影集《重返犯罪現場》中,寶莉·培瑞特(Pauley Perrette)所飾演的艾碧·舒托(Abby Sciuto)是一位獨特的哥德,
在主角身邊擔任優秀的法醫科學家。

原文引用自: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夏蘭荇德暴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