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影響
比利時攝影師Viona Ielegems在2005年的Wave-Gotik-Treffen

哥德次文化影響了許多藝術家-不僅是音樂家-也包括了畫家和攝影師。特別是有關神秘、病態和浪漫主題的作品。
在攝影作品和畫作中,其範圍從情色到吸血鬼或鬼魅的浪漫形象。
類似於哥德小說前拉斐爾派新藝術運動,在作品中偏愛黑暗、憂鬱的顏色和情感。在藝術界中,Anne Sudworth 以她黑暗、
夜晚主題的作品和強烈的哥德意象而聞名。

一些插畫家Gerald BromNene ThomasLuis RoyoDave McKeanJhonen VasquezTrevor Brown
Victoria Francés 和美國漫畫家 James O'Barr 的作品類似於哥德風格。瑞士的 H R Giger雷利·史考特所導的《異形》這部電影,
成為最早在現代電影中為哥德/工業樣貌作出貢獻的插畫家之一。
思想

為哥德次文化定義一個明確的思想體系並不太容易,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心境及審美觀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部分是受到浪漫主義新浪漫主義的啟發。黑暗、神秘、病態的印象及心境也存在於傳統浪漫主義的哥德小說中。
在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恐怖感及對超自然的畏懼普遍存在於大眾文學中,並持續到現代的恐怖電影。
哥德另一個核心元素是滑稽誇張及自我戲劇化,出現在哥德小說和哥德次文化中。

哥德次文化的成員一般都不支持暴力,而是容忍暴力。許多媒體錯誤地將哥德次文化與暴力、對少數族群的敵意、
白人至上和其他仇恨連結在一起。然而,暴力和仇恨並不是構成哥德思想的元素,相反地,
部分哥德思想是由主流文化希望忽略或遺忘的社會或個人罪惡的認知、了解、悲痛所組成。這也是哥德音樂中極為普遍的主題。

第二個原因是哥德厭惡政治的特質。在19世紀,個人對於社會規範的蔑視是非常大膽的事情,但遠遠比不上今日的激進程度。
因此,哥德次文化的反抗性是有限的,並且吸取了西方核心文化的意象。
不同於嬉皮龐克運動,哥德次文化沒有散發政治訊息或呼籲社會運動,而是強調個人主義、對多元化的包容、創造力、理智主義
厭惡社會保守主義和傾向溫和的犬儒主義,但這些想法也不是適用於所有成員。
哥德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審美觀上,而不是道德政治

哥德當然有其政治傾向,範圍可從社會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但他們不會特別表達出來,成為他們文化的一部份。
相反地,政治立場如同宗教,被視為與個人觀念有關。與龐克不同,只有少數人在政治立場和「哥德」身分之間有所衝突。

身為哥德,處在次文化中是極為寶貴的,且能實現個人抱負,特別是有關創作的事物。
不過,這也可能是有風險的,特別是年輕人。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大眾對哥德次文化的誤解所造成的負面觀感。
年輕人在運動中所找到的價值,可由哥德次文化的持續存在,而其他80年代的次文化(像是新浪漫運動)卻已消失來證明。

宗教意象

雖然哥德運動沒有結合共同的宗教,但心靈、超自然和宗教意象常出現在哥德風格、歌詞和視覺藝術上。
特別是來自天主教的藝術元素在哥德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腳色。
運用這些意象的理由隨著個人而不同,從宗教立場、諷刺到單純作為裝飾等等。

哥德模特兒 Lady Amaranth
主條目:哥德風格

哥德風格通常以深色為主,也有病態、情色的服裝風格和類型。傳統的哥德風格崇尚黑色、銀白及蒼白色,
如黑髮、深色眼線、黑色指甲油,最常見的是黑色服裝配銀色飾品。但不一定有穿洞。
風格通常來自於中世紀末期,以及伊莉莎白時代維多利亞,並常表達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意象,像是十字架或生命之符(又稱安卡)。
 哥德的風格隨著個人或地區而有所差異,雖然實際上每個人幾乎都帶有一些相同的元素。
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昆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其風格被稱為是「Haute Goth」。
哥德風格常與重金屬風格(Heavy Metal Fashion)混淆:外人常誤會重金屬歌迷為哥德,特別是穿著黑色軍用外套或畫上屍裝
(常見於黑金屬音樂界)的人。

原文引用自:維基百科

ps:陳珊妮在金馬獎穿的就是歌德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夏蘭荇德暴羽 的頭像
    夏蘭荇德暴羽

    夏暴羽的綺思狂想斷層 Stormyfeather

    夏蘭荇德暴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